2006年中小企业发展情况和2007年工作要点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中小企业司
(2007年3月19日)

 

    2006年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小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把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国家发展改革委提出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并被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国务院也将实施成长工程列入了2006年工作要点。9月14日国务院在广州市召开了“全国中小企业工作座谈会”,曾培炎副总理出席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提出了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已经到了从主要依靠数量扩张的粗放型增长转到依靠技术和管理创新的科学、可持续发展阶段,全面部署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中小企业迎来了历史上发展的最好时期。2007年中小企业工作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全国中小企业工作座谈会精神、围绕经济体制改革、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组织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开创中小企业工作新局面。
一、2006年中小企业改革和发展情况
(一)中小企业改革和发展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截止到2006年10月底,我国中小企业数已达到4200多万户,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8%,经工商部门注册的中小企业数量达到430多万户,个体经营户达到3800多万户。中小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8%,生产的商品占社会销售额的59%,上缴税收占50.2%。
中小企业快速发展,形成了巨大劳动力需求,吸纳了绝大部分劳动力的增量和存量转移,缓解了就业压力。2006年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企业新增900多万个工作岗位,占新增就业岗位的3/4以上;在二、三产业的就业人数增长到4.3亿人;城镇非公有制经济的就业人数增长到2.6亿人。
2006年,全国中小企业总体运行良好,工业生产、上缴税金、企业利润保持较快增长。据统计,2006年1-10月份,中小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29.79%,销售收入增长30.46%,实现利润8255.39亿元,同比增长43.22%,上缴税金增长27.43%,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我国个体和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增长率高于全国GDP的平均增长率,非公有制经济占GDP的比重已达到三分之一。中小企业的出口额已占到全部商品出口额的68%,出口总额增长49%;在广东、浙江等一些沿海省市,中小企业已成为境外投资的重要力量。目前,一批有实力的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已走出国门,成为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新生力量。
同时,中小企业在调整经济结构,推进改革开放,建立市场体制,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推动中小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政策法律体系已初步形成
继2002年6月全国人大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后,2005年2月,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03号)(以下简称《若干意见》),2006年是狠抓《中小企业促进法》和《若干意见》贯彻落实的一年,各地区、各部门高度重视《若干意见》的贯彻落实工作。国家发展改革委加强与各有关部门的协调监督,积极争取更多配套政策出台,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国家发展改革委起草了《国务院关于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发展改革、财政部、人民银行、国家税务总局、银监会《关于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意见》。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务院法制办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清理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规定工作的通知》,商务部、证监会等部门以及贵州、浙江等省区已经反馈了清理结果。截止到2006年10月为止,民航总局、铁道部等部门和单位出台了20余个配套文件;北京市、河北省等省市制定《若干意见》实施意见近30件。2006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全国工商联联合召开了《若干意见》颁布一周年座谈会,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生产安全总局联合召开了首届中小企业安全与发展高层论坛,11月全国政协、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全国工商联联合召开了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论坛,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出席,并做了重要讲话。经过各地区、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保持了持续健康的发展势头。
(三)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
各级政府以“政府支持中介、中介服务企业”的方式,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的作用,建立健全中小企业服务机构和服务联盟,大力发展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各类中介组织。鼓励培训、信用担保、技术支持、信息服务、人才培养、管理咨询、市场开拓、国际合作等社会化服务机构的发展。大力开展中小企业银河培训等,组织高等院校、科研部门、行业协会、中介服务机构对680万多名中小企业经营者进行了免费面对面培训和网络远程培训,促进了中小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积极推动“创办小企业、开发新岗位”,扩大创业辅导服务城市试点,22个省市选择了44个服务机构为上万户新创办的小企业或创业者提供了创业辅导服务。举办第四届全国中小企业网上百日招聘高校毕业生活动,全国共有上万户中小企业上网发布了招聘信息,提供就业岗位12万个。不断完善中国中小企业信息网,建立了覆盖全国的网络体系,加强信息服务,为中小企业免费提供政策、市场信息。目前,中小企业网总站和分网已拥有36万企业会员,每天发布上千条信息,日均点击量超过30万次,总点击量超过2亿次,在政府网站中排名第四。
    努力缓解中小企业发展的资金瓶颈,大力推动信用担保体系建设,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工作取得积极进展。截止2006年10月底,主要银行金融机构(三家政策银行、三家国有商业银行、13家全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小企业贷款余额2.68万亿元,比年初净增2057亿元,授信总额比当年增加5070亿元,授信中小企业485万户,比年初增加1.7万户;全国已设立各类中小企业担保机构2914家,累计为26万家中小企业提供了担保服务,担保总额4674亿元。积极推进中小企业信用服务体系建设,2003年国家开发银行与国家发展改革委选择了重庆、长春、烟台、太原等六省市作为中小企业贷款试点后,逐步向全国推开。目前已累计发放中小企业贷款261亿元,在全国254个地区建立了中小企业贷款平台和组织机构,覆盖的区县数达756个,其中,建设贷款平台294个,担保平台264个,信用促进会等群众组织190个,累计创造就业岗位50万个。发放了54.6亿元软贷款用于注资担保机构,支持了159家担保机构。国家发展改革委还与建设银行、渣打银行等商业银行合作,加大对成长型中小企业贷款支持力度。
(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
按照建设创新型国家总体目标的要求,国家加大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支持,重点鼓励中小企业自主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填补市场空白;支持中小企业积极采用先进技术、先进生产工艺和设备,提高产品质量。2006年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扶持了近千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企业。利用中央财政预算安排的2亿元专项资金,共支持321户中小企业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项目,带动了约76亿元的社会投资。鼓励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建立协作配套关系,促进中小企业专业化发展;积极培育各类专业技术服务机构,逐步建立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支持平台。国家发展改革委、信息产业部、国务院信息办继续共同组织实施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动员大型IT企业联手搭建平台,启动百万中小企业信息化培训,鼓励中小企业上网开展电子商务,全面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提高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中小企业的研究开发投入不断加大,研究开发机构不断完善,新产品、新技术层出不穷。“十五”以来辽宁省中小企业新产品新增产值、新增利税分别比“九五”提高了6倍和7倍。“十五”期间,江苏省中小企业专利授权数量年均增长70%以上。目前,经省区市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近70%是中小企业建立的,中小企业的发明和新产品分别占65%和80%,中小企业已成为技术与机制创新的主体。
(五)企业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
鼓励企业借鉴、吸收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加强内部管理,促进中小企业由“传统家族制企业”向“现代企业”转变。召开全国企业管理创新大会,开展中小企业管理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引导中小企业完善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规章制度,建立安全、环保、卫生、劳动保护等方面的责任制。强化劳动合同管理,依法维护中小企业职工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推动开展中小企业管理咨询服务,2006年17个省市的47个咨询服务机构为74家小企业或产业集群开展了管理咨询服务,取得了明显效果。
(六)企业整体素质提高,结构调整加快
重点引导和推动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注重支持发展就业容量大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创业促就业;优先发展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高新技术产业,提高核心竞争力;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农副产品加工业,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繁荣市场、扩大就业;鼓励发展外向型经济,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截止2006年10月底,广东、浙江、江苏、福建、上海等东部沿海省市产业集群发展迅速,集群经济已占到全省工业的58%左右。从行业特征来看,产业集群覆盖到纺织、服装、皮革、家用电器、汽摩配件、五金制品、工艺美术等大部分传统行业,目前在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新材料以及文化产业等高技术和新兴领域也开始迅速发展。
(七)国际合作和交流取得新成果,市场开拓取得新进展
政府间中小企业合作机制得到巩固和加强,合作领域务实深入。2006年,我国政府与国外政府和国际组织间的合作交流更加频繁,成果累累。分别与欧盟、意大利、越南共同签署中小企业合作协议(或谅解备忘录);与韩国、德国等启动了定期磋商机制;积极参加第十三届APEC中小企业部长会议,并于其间成功举办中国—越南中小企业交流日;在京举办第22次APEC中小企业工作组会议。务实推动了中德合作项目、中意中小企业基金建立、中英服务体系建设项目、中韩技术交流、中国—东盟融资培训等领域进展。
支持中小企业“走出去”和“引进来”,积极参与国内外展览展销,开拓国内外市场。成功举办第三届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暨中意中小企业博览会,吸引3970家企业参展,其中境外参展企业948家,占全部参展企业的24%;展会期间,吸引了来自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型商贸流通企业以及专业观众、战略投资者等共计21万人次到场参观、洽谈和采购。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亲自出席第三届中博会开幕式并致辞,并在中意中小企业高峰论坛上发表了重要演讲。成功举办第四届APEC中小企业技术交流与展览会、第四届APEC中小企业服务联盟论坛,APEC 21个成员体的1000多个企业参展,比上届展会增加近40%;累积达成意向采购合同9000多万美元,出口成交额为2.03亿美元,比上届展会增加86%。第三届中小企业商机博览(中国•玉林)的成功举办,促进了中小企业积极融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2006中国—欧盟投资贸易合作洽谈会的举办,进一步为中欧中小企业加强合作、拓展商机提供了广阔空间。
(八)当前,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依然严重,机遇和挑战并存。
中小企业在发展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其中,既有创业难、发展难的问题,又有总体素质较低、增长方式粗放、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一是竞争力不强。一些中小企业过度依靠低价竞争,一味拼价格、拼劳力、拼资源、拼土地、拼环境,企业技术和管理水平低,难以在市场竞争中取胜。二是特色不鲜明。一些企业小而全、小而弱,产品结构雷同,主业不突出。在协调配套生产、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等可以发挥特色的领域,中小企业发展不足;在资源开采、原材料生产等产业集中度要求较高的领域,小企业过多。三是发展不可持续。一些企业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重、安全隐患多。2006年1-9月份,中小企业共发生安全事故3971起,死亡4872人,分别占全国工矿商贸企业事故的46%和48%。四是市场行为不规范。一些企业依法经营、诚实守信意识淡薄,知识产权观念不强、保护不力,侵犯职工合法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五是政策环境不完善。创业门坎高,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不健全,资金融通难,社会化服务滞后,等等。对此,我们要高度重视,采取针对性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当前,国内外形势给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工业化、城镇化持续推进,国家提出扩大消费、提高消费比重,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不断完善,支持政策逐步健全,为中小企业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境。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世界产业结构加快调整,为中小企业在开放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同时也要看到,中小企业发展也面临着挑战。国内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使中小企业面临的压力加大。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加快,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履行社会职责,需要更多地考虑完全成本,中小企业生产经营上的优势会发生一些变化。
二、2007年中小企业发展工作要点
2007年中小企业发展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宏伟目标,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着力转变企业增长方式,着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着力完善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全面提高中小企业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开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的新局面,推动中小企业又快又好的发展。
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应注意把握以下几个原则:一是从数量扩张转变为注重质量提高。二是从粗放型增长转变为注重可持续发展。三是从“小而全”单干转变为更加注重协作配合。四是从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转变为更加注重提高经济效益与履行社会责任相结合。
2007年要做好以下九方面的工作:
(一)进一步完善政策法规体系
研究制定和认真落实《中小企业促进法》和《若干意见》的相关配套政策和措施,按照全国中小企业工作座谈会的要求,抓紧修改完善《国务院关于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的若干意见》,力争尽快上报国务院审定印发;抓紧研究制定加强管理、推动结构调整、促进产业集群、服务体系建设、创办小企业、信用担保、投资公司管理、鼓励技术创新、推进信息化、加强培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等的政策措施和具体办法。
(二)大力培育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按照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以及突出服务性的原则,抓紧制定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规划,重点围绕创业辅导、技术支持、清洁生产、安全生产、分工协作、信用担保、人才培养、履行社会责任、信息服务、投资融资、市场开拓等方面确定建设的重点内容、支持方式和组织形式。同时在管理咨询、经营管理、国际合作等领域完善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鼓励综合服务组织和专业服务组织的发展,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大型企业的作用。引导各类服务机构转变观念、改进服务作风,提高为中小企业服务的质量。“十一五”期间计划建立和完善千个创业示范基地,大力推动创办小企业,开发新岗位。要增强中小企业信息网的系统功能和服务能力,建立统一高效、覆盖全国的网络体系,使中小企业信息网成为中小企业管理部门和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工作平台,推动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
(三)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按照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要求,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体系。鼓励中小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提高研发能力,推动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联合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信息化,增强企业竞争力。积极实施品牌战略,鼓励企业创建自主品牌和商标,提高附加值,把企业做大做强。大力节约资源、能源,加强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加快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促进中小企业初步建立起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现代工业格局。鼓励大学、科研院所、大企业开放科研基础设施。重点推动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为小企业提供技术研发、试验、检测等支持和服务。“十一五”期间计划建立和完善千个示范平台。提高中小企业专利保护和开发利用意识,推动专利技术成果转化和企业实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战略。继续组织实施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在开展调研、组织培训、举办展览和论坛等各项活动的同时,推动百万中小企业上网,开展电子商务,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产品,初步实现信息化。支持中小企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运营效率和增强市场开拓能力。
(四)推动中小企业结构调整,促进增长方式转变
要贯彻落实国家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结合各地实际,加快调整结构。一是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的发展路子,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和相关企业建立稳定的原材料、零部件供应及技术进步等方面的协作关系,形成较强的生产配套能力,提升企业发展水平。
二是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鼓励中小企业在农副产品加工、轻工家电、纺织服装、机电装配等工业领域吸收更多的劳动力就业;鼓励中小企业发展劳动密集型的服务业,如商业零售、餐饮服务、社区服务、旅游服务以及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鼓励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实行钟点工、定期合同工等多种灵活的就业方式。
三是鼓励中小企业进入现代服务业、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积极支持中小企业创造条件进入现代物流、信息服务、金融服务、工程咨询、会计评估、创意设计、会展经济等领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现代经营方式和新型业态,改造和提升传统服务业。要发挥中小企业“船小好掉头”的优势,鼓励其进入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领域发展,形成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是积极发展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挥分工协作、聚集效应强、资源共享程度高的特点,完善配套、降低成本、提高效益。要从实际出发,因势利导,科学规划,在有条件的地区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发展,提高中小企业发展的效率和水平。
(五)深化企业改革,全面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要积极引导中小企业深化改革,从自身实际出发健全企业运行机制和经营管理体制,增强企业活力。采取多种形式,探索适合于中小企业的科学治理结构,引导具备条件的中小企业适时推进股份制、公司制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鼓励和支持各类社会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进入金融服务、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等领域。抓紧制定有关行业的市场准入标准、公平准入门槛,引导社会资本规范进入。支持有条件的中小企业通过兼并、收购、联合等方式,逐步壮大实力,发展成为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公司、大集团。加强企业管理,完善以技术标准为主体,包括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在内的企业标准体系,引导企业建立健全安全、劳动、财务、质量等各项管理制度,节约成本,向管理要效益,走投入少、产出多、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引导中小企业不断学习和采用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理念、方法和手段,夯实管理基础,推进管理创新,实现企业管理思想、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的科学化和现代化。坚持分类指导、逐步推进,开展中小企业管理上水平活动。坚持依法行政,引导和监督企业依法经营、诚实守信,认真履行社会责任。加强对中小企业安全生产、环保卫生、资源开采、土地使用等方面的监管,深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规范企业劳动关系,依法维护企业和职工的合法权益。
(六)着力解决融资难问题
一是加大信贷支持力度。积极探索对商业银行开展小企业贷款给予贴息支持或风险补偿的有效途径。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适宜中小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简化贷款审批程序,提高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比重。继续推进政策性银行依托地方商业金融机构和担保机构,开展以中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转贷款和担保贷款业务。
二是拓宽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鼓励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到境内外上市,分步推进创业板市场建设,逐步建立中小企业上市育成体系。建立和完善创业投资机制,支持中小企业投资公司设立和发展。
三是加快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信用担保机构的行业准入标准、风险控制和补偿机制,发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基金和再担保机构,采取多种形式增强担保机构资本实力,拓展担保业务,扩大担保规模,搞好信用评级,增强担保机构的担保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四是继续推进中小企业信用制度建设。加快建立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信用信息征集与评价体系以及失信惩戒机制,完善中小企业信用信息系统和信用档案数据库,逐步实现中小企业信用信息查询、交流及共享的社会化,将营造信用环境与提升中小企业融资能力结合起来。开展企业诚信活动,健全企业信用制度,建立企业信用自律机制。
(七)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提高中小企业整体素质
坚持以人为本,加快培养一批具有战略开拓能力和现代经营管理水平的企业家队伍。充分认识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在人事管理、职称评定、政府奖励、培训教育等方面,中小企业与其他企业享有同等待遇。加快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职业化、市场化进程,初步建立适合国情的职业经理人测评与推荐制度。企业经营管理者要自觉学习国家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学习现代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增强法制观念、诚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继续加大中小企业银河培训工程的实施力度,开展多层次,多类别的专业培训和继续教育,努力提高培训质量,逐步形成政府引导、社会支持和企业自主相结合的培训体系。切实提高中小企业职工队伍素质,继续搞好百万中小企业信息化培训和中小企业高级工商管理培训。要发挥各级职业学校对中小企业职工培训的作用,继续搞好职业技术培训。2007年计划完成各类培训800万人次。鼓励企业加大人力资源建设的投入力度,努力形成终身学习的企业文化。
(八)全面提高中小企业对外开放水平和市场开拓能力
一是探索和建立与国外政府和相关国际组织间的合作新途径、新机制,务实推动重点领域开展合作交流。完善市场开拓、展览展销、国际合作等服务能力,将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培育成市场开拓品牌。组织承办好明年在华举办的亚欧会议中小企业部长级会议和贸易投资博览会系列活动,进一步密切和加强亚欧45个成员国的中小企业合作与交流。
二是鼓励“走出去”和“引进来”,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促进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地开展经济技术合作,逐步形成“加强周边、拓宽欧美,发展非洲、拉美等”多元化的中小企业经贸合作局面。
三是引导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高产品档次和技术含量。鼓励采取多种形式在境外投资、设立贸易性实体和技术研发机构。多渠道、多形式地将引进资金、技术和智力紧密结合,提高招商引资水平。引导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增强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能力。培育扶持一批出口品牌。
四是加强区域中小企业合作。鼓励东中西部中小企业之间开展经济技术合作,带动和提升西部和东北地区竞争力。引导企业加强泛长三角、泛珠三角经济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合作交流,积极拓展市场。完善相关措施,加大面向中小企业的政府采购比例和份额。
(九)加强对中小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监测与分析
建立健全中小企业统计监测体系,密切注视中小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和发展趋势,及时发布有关中小企业发展的产业政策、发展规划、投资重点和市场需求等方面的信息。治理向企业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建立中小企业成长性评价体系和中小企业创新能力评价体系。
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是“十一五”期间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任务。全国推动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要进一步发挥作用,国家发展改革委要牵好头,财税、科技、商务、国土、金融、统计等各有关部门密切协作,共同做好中小企业发展工作。制定具有操作性的政策措施,抓紧出台实施成长工程的有关文件,指导各地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发展中小企业的精神,扎实加以推进,确保取得实效,进一步开创中小企业工作的新局面。

(文章来源:中国中小企业信息网)

返回上一页

 
 

版权所有:广州市融资担保中心